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消费资讯 > 关注《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下)|广泛覆盖移动终端 释放终端消费能力

关注《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下)|广泛覆盖移动终端 释放终端消费能力

发布时间:2023-02-02 02:36:51作者:佚名 来源: 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

  一个现代人有多少个移动通信终端?除了最普遍的手机,随着网课、视频会议的普及,拥有平板电脑Pad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元宇宙的推进,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等可穿戴设备产品也将逐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各行各业的移动通信终端会更加琳琅满目,万物智联时代正在到来。

  

  业内专家指出,近日正式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21288—2022《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顺应了我国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必将更有效地释放终端消费能力。

  

  涵盖终端更加广泛

  

  “中国已经迈进了‘物超人’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阶段。”中赫集团副总裁、工体元宇宙GTVerse创始人、首席架构师葛颀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说:“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16.84亿。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更是达到18.18亿,超出了移动电话用户数1.34亿,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和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的比重达51.9%。”

  

  移动通信终端正在爆发式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百亿级规模。

  

  葛颀说,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已经建成的全球规模最大、覆盖质量最好的2G/3G/4G/5G移动通信网络、NB-IoT网络,WI-FI局域网等各类全接入移动网络和eSIM等创新数字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在这些基础的赋能下,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用户手中的移动电话正迅速向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智能生产力设备等多形态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成为数字化生活、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治理的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平台。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此次发布的GB21288—2022,是GB21288—2007版的修订版,标准名称则由“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值”更改为“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暴露限值”。葛颀说:“这个变化弥补了2007版仅主要考虑移动电话的历史局限性,全量覆盖了支持SIM和eSIM的各类移动通信终端。”

  

  “标准名称的变化有两个含义。”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环境与安全部主任齐殿元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是使用标准化的规范用语,将口语化的‘移动电话’改成了规范化的‘移动通信终端’;二是去掉了‘局部’二字,以匹配标准适用范围的变化。”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普遍化,电磁辐射标准所要规范的范围已经从靠近头部的局部电磁辐射,转而适应更加广泛的移动通信终端。从标准的表述看,标准适用范围从“靠近人体头部使用的发射频率在30MHz—6GHz范围的移动电话”扩展为“工作在100kHz—300GHz以内、使用时靠近人体20cm以内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齐殿元说,新标准所说的移动通信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绳集团电话、卫星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移动终端等。一方面反映了国际生物电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满足了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各类型的移动通信终端有标可依。既满足了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也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葛颀表示,新标准补充了低频和毫米波频率波段,是为了未来全面满足5G-A、6G和天地一体的各类通信需求,明确了移动通信终端行业发展的监管标准。

  

  不会危害人身健康

  

  新标准增加了不同频率、不同人体部位适用的暴露限值,将更加全面保护人身健康。

  

  “增加频率和人体部位后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准确。”齐殿元表示,“与2007版相比,新版标准将频率范围从30MHz—6GHz扩展为100kHz—300GHz,由人体的头部扩展为头部和躯干以及四肢,这是在全部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内、全面保护使用者人身健康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兴通信技术如低频无线充电系统、毫米波通信技术等电磁辐射评估的必然要求。”

  

  据齐殿元介绍,因为普通消费者通常不具备必要的电磁辐射防护知识,所以,在制定标准时会通过扩大裕量以更充分的保护普通消费者。比如在人体头部,当SAR(电磁辐射比吸收率)为20W/kg时会产生不利的健康效应,标准使用缩减因子2得到职业暴露基本限值为10W/kg,而使用10作为公众暴露的缩减因子,将公众暴露的基本限值降低至2W/kg。也就是说,公众允许的最大暴露限值仅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暴露水平的十分之一,这样就充分的保护了公众的健康。

  

  移动通信出现数十年来,关于移动通信终端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处于不断研究和充满争议的状态,不过权威机构的结论是乐观的。齐殿元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综合分析了过去二十年来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迄今为止,尚未证实移动电话的使用对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后果。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是WHO做出上述结论的重要科研支撑机构,其推出的电磁辐射防护导则也是此次新标准的重要参考。ICNIRP在其最新版2020导则中明确表示,低于该导则限值水平的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ICNIRP特别强调,该结论也适用于5G移动通信技术。

  

  齐殿元说,新版国标在修订过程中吸取了世界范围内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参考了ICNRIP最新版导则,限制标准目前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

  

  必须明确产品标识

  

  对普通用户来说,专业的数据稍显佶屈聱牙。如何了解自身所用的移动通信终端是否安全,新标准对说明书标识做出了规定。那么,对厂商来说,说明书标注有何要求?消费者如何理解产品标识中的表述?

  

  齐殿元说,厂商应按照标准6.1的要求,根据产品使用时的暴露状态经科学评估后在说明书中明确标识产品的电磁辐射。如对于通过SAR评估的产品,其说明书中应当标识“本产品局部暴露下电磁辐射比吸收率(SAR)最大值为×.×W/kg,符合GB21288—2022的要求”或者类似的语句。说明书应方便消费者获取,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表明产品的符合性。

  

  “新标准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全场景安全使用,释放移动通信终端全频谱接入的可能性,赋能数字经济全要素可持续发展。新标准强化了针对公众用户、职业用户在真实环境下多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的总暴露比条款,有利于企业和各类公共空间运营机构做好电磁辐射安全管理,解决了分类合格、总量超标的问题。”葛颀说,新标准释放了针对多形态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的政策监管红利,产业资本和研发企业可以在充分确定性的政策环境下加大研发、投资和运营力度,这将会极大的赋能和促进我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总之,提升和优化电磁辐射暴露管理有助于释放社会全要素生产力、强化电磁辐射暴露安全管理水平、做好消费者增信释疑和提升数字科技行业创新能力,其意义重大深远。”葛颀说。


原文链接:http://www.hn315.net.cn/newones.asp?id=1136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资讯网 dj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