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资讯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法纪通报 > 竞争大成本高电费贵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遭遇“落地难”

竞争大成本高电费贵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遭遇“落地难”

发布时间:2022-01-06 02:11:31作者:佚名 来源: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随着上个月初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下称“电动车”)登记上牌,广州,这个“禁摩限电”多年的城市,对电动车开启了新治理方式。根据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此前公布的数据,广州的电动自行车每年销售超100万辆,目前社会保有量在400万辆左右。

   

  早在今年8月,国家应急管理部就明令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在爱车身份终于“转正”的同时,如何充电,成为众多车主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连日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各区走访发现,虽然不少车主已自觉养成安全充电的习惯,但不顾安全隐患而执意推车上楼的车主仍大有人在;而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充电服务的提供者,众多电动车充电桩企业却高呼“入场成本高”“基础电费贵”,自己本小利微推进困难。

   

  由此,如何推进各方合力,将火灾隐患关在楼门之外,令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这一“新基建”真正造福广大电动车车主,正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走访

   

  违规充电屡见不鲜

   

  “贵”“不方便”成借口

   

  由于便捷灵活、经济环保等特点,电动车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出行与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它也是城市火灾中常见的主角。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消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指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共1.4万余起,死亡41人、受伤157人。

   

  报告指出,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储能设备火灾爆炸事故呈增长态势。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产量仍在快速增长,火灾风险急剧增加。其中,由于户外充电桩不足、充电价格不均等原因,入户充电问题比较普遍,“人车同屋”导致火灾亡人率居高不下。

   

  由于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私自改装和违规使用的管理难度很大,不少城乡居民习惯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停放、充电,有的还停放在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一旦起火燃烧产生的高温有毒烟气很快能充满整个空间和通道,导致疏散、逃生困难,造成人员伤亡。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区楼门前都已张贴了禁止电动车上楼及充电的消防安全提示,不少车主遵循该安全规定,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充电。不过,推车上楼仍是常态。以番禺区某小区为例,该小区地下车库安装有公共充电桩,还是有车主毫不在乎地将车推入电梯上楼,记者见状出言劝阻,却被对方反击“多管闲事”。

   

  另一种可与推车上楼相提并论的危险行为则是“飞线充电”,该行为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颇为常见。为了方便充电,低楼层住户将充电插板延长到楼下,给电动车甚至新能源汽车充电,除了电动车原有的消防隐患外,还增加了诸如雨天漏电、短路起火等用电风险。对于这些不够自觉的车主来说,或许可以用一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来形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车主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违规充电呢?“我在家里只要六毛多一度的电费,在外面动不动就好几块钱,还要专门跑去指定地方,多麻烦。”有车主坦言,“贵”和“不方便”是自己“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车主则抱怨,自家附近根本就没有公共充电桩,回家充电是无奈之举。

   

  ●调研

   

  免费投放回本慢,充电桩生意“本小利微”

   

  一面是“推车上楼违法”,一面是电动车保有量大增,两相交叠之下,电动车公共充电方案自然成为刚需,吸引不少公司进入该行业。

   

  新快报记者调研发现,市面上流行的电动车公共充电方案有换电柜、充电桩、充电柜等形式,其中换电柜面向快递、外卖等专业场景,一般为快充快换,后两者则更多面向居民用户,充电柜需要将电池拆卸后放入,相对更安全;充电桩则可直接为整车或单独为电池充电,使用上更灵活。后两者一般都为长达数小时的慢充,以保证电池安全。

   

  与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充电度数(千瓦时)来计价不同,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柜的体量较小,更多采取充电功率+时长来计价。广州某充电桩企业的负责人给新快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市面上各类充电桩基本上都是免费安装投放,再向用户收费回本,所收费用折合每度电约1.2到2元,其中仅电费成本就占比50%左右,再算上包月/包季/充值赠送等营销优惠,以及场地、设备投放和运营维护等成本,“一组充电桩回本差不多要两年到两年半,而场地方的合同一般只有三年,稍有不慎就会亏本”。

   

  充电桩企业低价竞争,技术服务“虎头蛇尾”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仅在广东就有近1.9万家充电桩企业(未区分电动自行车或新能源汽车),其中难免良莠不齐,在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仍以前文提到的番禺区某小区为例,新快报记者走访时,该小区不少住户抱怨称,地下车库内安装的某公司充电桩不仅充电又慢又少,“充了一下午开了半天就没电了”,甚至还出现私拔别人插头充电、外接插板同时充两台车等现象,而这些情况,充电桩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功率限制和插拔即断电等成熟技术应对和避免。

   

  泥沙俱下中,恶性竞争更不可避免。有充电桩企业的一线推广人员抱怨,一些同行为了抢市场宁愿“赔本赚吆喝”。“比如我在黄埔区沟通了一个小区,物管直接说另一家给的分成比我高了50%,还帮他们搭建雨棚。”该推广人员表示,光看入驻条件,场地方自然会选择另一家竞品,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运营维护服务。“大家的成本都摆在明面上的,他们(的投放条件)相当于单纯做广告(没钱赚),后期维护很可能就停摆了。”

   

  事实上,新快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充电桩/柜整体停用、断电或处于维修状态的情况并不少见,个别充电端口无法使用更是家常便饭。在海珠区某小区,就有保安向新快报记者直言,小区门口的一处充电桩已经停用很久了,如果要给电动车充电需要到小区内部的另一处充电桩进行。

   

  雨棚下充电更安全,却易造成违建

   

  为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充电服务,在建设户外充电桩时,在其上方搭建雨棚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众多场地物管或小区业主也提出了这一要求,但随之又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自然还是成本,一个充电桩配套的雨棚约2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造价150-200元计算,保守估计已达3000元。

   

  成本只是其次,更令人头疼的是雨棚的“身份”问题。多家充电桩企业向新快报记者反映称,作为充电桩附属设施的雨棚,其管理权限在很多地区并不明确,容易产生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果小区内部有足够空地还相对好一些,要是建在小区外围路边,报建往往是大难题。”某充电桩地面推广人员说,由于没有报建,雨棚在搭建过程中或建好后被投诉为违章建筑的话,不得不拆除。

   

  此外,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楼栋较为紧凑,公共空间狭小,消防安全条件并不过关。这些老旧小区还普遍存在电路老化、电表管理混乱等问题,充电桩的普及遇阻。而无物管的小区则缺少统一管理,无法得到必要的场地与服务支持。

   

  场地方将充电桩当“摇钱树”

   

  车主费用水涨船高

   

  正由于同行众多,充电桩行业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场地方往往借此抬高入场门槛,将充电桩当成了“摇钱树”,向企业索要不合理的高额场地费,令企业难以入场或在合作一段时间后因入不敷出而终止服务。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这类场地费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些物管要求一次性结清,有些则以管理费的名目按月收取,还有的则是附加在电费上收取。其中,电费附加形式在各类城中村最为常见,一些城中村向充电桩企业收取的电费高达每度1.5元,这一价格甚至高于充电桩向用户收取的费用,自然令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供电公司针对各类充电桩所提供的新能源电表,则需要企业拥有场地产权或长期使用权,这些又需要场地方的配合,落实起来颇为困难。

   

  场地和电价成本推高了充电桩的终端使用费,进而降低了车主的意愿。在“家里充只要几毛钱,外面正规充要一块多”的对比下,违规充电成为某些不自觉车主的首选。

   

  在这方面,广州轻纺交易园的做法值得称道。这个位于海珠区中大布匹市场商圈的园区,每个商铺至少有两台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数千台。早在2019年,新港街道综合执法办与园区物管便未雨绸缪,率先兴建了一批集中充电设备,目前能满足100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我们把它(充电)当成向商户提供的服务,不靠它挣钱,充电柜企业就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服务。”轻纺园安全生产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园区智能充电柜收费较低,加上物管的严格管理,商户都已习惯使用集中充电设备。

   

  同样值得称许的还有番禺区大龙中学,该校引入的充电桩企业采取扫码付款,主要服务教职员工,校方不从中抽成谋利,其收费可低至1元/4小时,且足够将一辆电动自行车充满。

   

  ●探索

   

  政府社区企业携手合作实现共赢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行业,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无疑遇到了发展瓶颈,而一些合作成功的案例,或许为行业指明方向。

   

  广州白云三元里社区原本为城中村,流动人口较大,住户人均收入较低,很多住户出行都采用相对廉价的电动车,由于摆放杂乱,充电方式不规范,长期以来消防隐患严重,政府对其采取过专项行动,整治电动车违规停放等乱象。为了让居民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获得生活便利,街镇机关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将三元里小区作为示范点,通过谨慎勘探选址,设立了便民充电站、“共享电源”等充电设施,解决了居民的充电痛点,让居民在自家附近就能使用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充电设施。

   

  在黄埔区某社区中,原本存在许多老旧民房,电动车车主习惯在楼道内充电、随意停放电动自行车。为鼓励小区内业主自觉使用公共充电桩,养成在电动车车棚定点停放的习惯,黄埔区政府大力扶持充电桩民生工程,由政府出资购买智能充电桩以及雨棚搭建,并在社区和小区单车棚内铺设加装多台充电桩,并交由专业的智能充电桩运营商负责安装和运转工作,这一民生工程充分满足了社区内电动车的充电需求。物管同样协力配合,对社区内电动车车主私下拉线充电乱象进行严管,对违规的车主进行耐心讲理教育,普及公共充电桩的优点,引导车主规范停放充电,社区气象焕然一新。

   

  更值得称道的是海珠区,今年,海珠区政府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纳入全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海珠区应急管理局、海珠区消防救援大队从5月开始持续开展“安全充电——海珠·行”宣传教育行动,在全区18条街道逐一落地,将安全充电知识植入情景剧,并同步派发充电桩免费电子消费券总计127万元,引导企业落实全区建设超过1.2万个自行车集中充电端口。

   

  专家声音

   

  建立行业准入标准

   

  让民生工程真正惠民

   

  广州市人大代表段安春长期关注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并在今年1月提出将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对于新快报记者走访调查中所发现的充电桩“落地难”情况,段安春表示,公共充电桩是群众使用电动车过程中的安全基础之一,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要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制止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降低中间成本,真正让人民群众受惠。

   

  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介绍,在前期调研中,商会也发现了公共充电桩在落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充电桩是一项民生工程,希望街道、社区、物管等相关各方成为助推者,能在建设和使用上予以经济补贴。”蓝世有表示,从商业出发,充电桩/柜的运营企业肯定需要盈利,个别物业存在商业利益过重,导致各方成本叠加之下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电动车的消费群体本身就对价格敏感,收费一贵他们就不愿意用了。”

   

  蓝世有坦言,充电桩行业目前存在的乱象,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更亟待政府部门的管理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在外省有个别的团体标准出台。”蓝世有认为,充电桩在报建、建设规范、产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都未出台相关标准,而个别产品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消防隐患和管理风险,导致物业和非电动车用户的小区业主存在顾虑。

   

  他呼吁,充电桩行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商会,共同参与制定规范科学的标准和服务准则,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原文链接:http://www.guangzhou315.cn/show-17-2319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资讯网 dj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